西安附一儿童医院【官网】

更多+最新动态

  • 快速问诊
    给孩子最好的关爱和医疗

  • 预约挂号
    快速预约 便捷就医

  • 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自闭症 > 正文

    儿童自闭症是什么症状

    儿童自闭症是什么症状,儿童自闭症(孤独症谱系障碍,ASD)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核心症状集中于社交互动、语言与非语言沟通、行为模式三大领域,常伴随感知觉异常及共病问题。以下从症状分类、具体表现、发展阶段特征及典型案例四方面展开分析,帮助家长早期识别并干预:

    一、核心症状分类与具体表现

    1. 社交互动障碍

    缺乏情感共鸣:对他人情绪(如哭泣、欢笑)反应淡漠,极少主动寻求拥抱或安抚。例如,2岁儿童摔倒后不寻求父母关注,自行爬起继续活动。

    难以建立友谊:3岁后仍无法参与合作性游戏(如过家家),对同龄人互动无兴趣,常独自玩耍或平行游戏(各玩各的)。

    眼神接触缺失:婴幼儿期即回避目光对视,学龄期表现为对话时眼神游离,难以通过眼神传递信息。

    2. 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缺陷

    语言发育迟缓:2岁仍无有意义词汇,3岁无法说短句,或出现“倒退”(原本有语言后突然丧失)。

    语言形式异常:重复刻板语言(如反复背诵广告词)、自言自语(内容与情境无关)、人称代词混淆(如用“你”指代自己)。

    非语言沟通障碍:极少使用点头、摇头、手势等肢体语言,面部表情单一,无法通过表情传递需求或情绪。

    3. 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

    行为刻板:反复拍手、转圈、排列物品,或坚持固定路线(如每天走同一条路)、拒绝改变物品摆放位置。

    兴趣局限:痴迷于特定主题(如火车时刻表、恐龙种类),或专注于物品的局部特征(如反复转动玩具车轮)。

    感官敏感:对声音(如吹风机)、触觉(如标签摩擦皮肤)、光线(如闪烁的灯)过度敏感或寻求刺激(如反复嗅闻物体)。

    二、症状发展阶段特征

    年龄阶段典型表现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

    6-12个月对他人呼唤无反应,缺乏“社交微笑”,对躲猫猫等游戏兴趣缺失忽视名字呼唤、不模仿他人表情、对“再见”等手势无回应

    12-24个月语言发育停滞或倒退,对同伴活动无兴趣,重复刻板行为增多原本会说的词突然消失,反复开关门、拍打书本、排列积木

    2-3岁难以理解他人意图,无法参与假装游戏,对规则变化反应激烈不理解“分享”“轮流”等概念,因玩具被移动而崩溃大哭

    学龄期社交孤立,难以理解抽象语言(如隐喻、讽刺),学习困难(尤其是数学和写作)无法理解课堂指令,对老师提问回答“答非所问”,难以完成小组合作任务

    三、典型案例解析

    案例1:社交互动障碍

    表现:4岁男孩在幼儿园从不参与集体活动,总独自在角落排列玩具车,对其他小朋友的邀请无回应。母亲发现他无法理解“分享”概念,若强行拿走玩具会尖叫踢打。

    分析:该案例符合社交互动障碍中的“难以建立友谊”和“情绪调节困难”,需通过社交技能训练(如轮流游戏、情绪识别卡片)改善。

    案例2:语言沟通缺陷

    表现:3岁女孩会说简单词汇,但仅用于“提要求”(如“喝水”“吃饭”),无法回答“你叫什么名字”等简单问题,常重复电视广告词。

    分析:该案例提示语言功能局限于工具性使用,缺乏双向沟通,需结合语言治疗(如功能性沟通训练)和结构化教学提升语言能力。

    案例3:重复刻板行为

    表现:5岁男孩每天必须按固定顺序穿衣(先穿袜子再穿裤子),若顺序被打乱会大哭;痴迷于旋转物品,可连续观看风扇转动1小时以上。

    分析:该案例显示行为刻板与兴趣局限并存,可通过行为干预(如逐步改变日常流程)和兴趣拓展(如引入旋转类益智玩具)减少刻板行为。

    四、家长需警惕的“红灯信号”

    6个月内:缺乏社交微笑、对他人面部无兴趣

    12个月内:无咿呀学语、无指向性手势(如伸手要抱)

    16个月内:无有意义词汇

    24个月内:无两词短句、无假装游戏行为

    任何年龄:语言或社交能力倒退

    五、诊断与干预建议

    及时就医:若发现上述症状,建议尽早前往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,通过ADOS-2(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)、CARS(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)等专业工具评估。

    早期干预:确诊后应立即开始干预,以ABA(应用行为分析)、早期丹佛模式(ESDM)等循证疗法为主,干预强度建议每周20-40小时。

    家庭支持:家长需学习自闭症相关知识,掌握行为干预技巧,如“结构化教学”“视觉提示卡”等,并联合学校、社区形成支持网络。

    儿童自闭症是什么症状,儿童自闭症的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,早期识别需关注社交、语言、行为三大核心领域的异常,避免因“等孩子长大就好了”的误区延误干预。通过科学评估与系统干预,多数患儿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可显著改善。

    了解更多+科室医生

    孙三侠 / 副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、语言发育迟缓、小儿癫痫、矮...

    刘翠珍 / 副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对儿科常见病、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尤其对皮肤...

    徐建华 / 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自闭症、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滞(智力低下)、语言发育迟缓、语言障碍、多动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