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儿童医院【官网】

更多+最新动态

  • 快速问诊
    给孩子最好的关爱和医疗

  • 预约挂号
    快速预约 便捷就医

  • 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抽动症 > 正文

    抽动症前期要注意啥

    抽动症前期要注意啥,抽动症(妥瑞氏症)前期症状通常较轻微,可能表现为频繁眨眼、耸鼻、清嗓子或短暂肢体抽动,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“坏习惯”。这一阶段是干预的关键期,通过生活管理、心理支持及早期观察,可有效控制症状发展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

    一、观察与记录症状

    识别早期表现

    抽动症前期症状多为不自主、快速、重复的动作或发声,例如:

    运动性抽动:眨眼、皱眉、耸肩、扭脖子、腹部抽动等;

    发声性抽动:清嗓子、咳嗽、哼声、秽语(少数严重情况)。

    注意:症状可能因紧张、疲劳或情绪波动加重,休息后缓解。

    记录发作规律

    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、频率、场景(如写作业时、与陌生人交流时),帮助医生判断是否为抽动症,并排除其他疾病(如结膜炎、过敏性鼻炎、多动症共病)。

    二、避免强化或指责行为

    不提醒、不批评

    家长或老师若反复提醒“别眨眼”“别耸肩”,可能让孩子因紧张而加重症状。应装作未注意,通过转移注意力(如递一杯水、邀请玩游戏)自然中断抽动。

    不贴标签

    避免说“你怎么又抽动”“这习惯不好”等否定性语言,防止孩子产生自卑心理。可解释:“这是身体的小调皮,我们一起来和它做朋友。”

    三、管理压力与情绪

    减少学业压力

    与老师沟通,适当调整作业量或考试安排,避免孩子因焦虑诱发抽动。

    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(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),防止长时间用脑疲劳。

    营造轻松家庭氛围

    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讨论负面话题,保持家庭环境和谐。

    通过亲子游戏、户外活动(如骑车、踢球)释放压力,增强亲子信任。

    情绪疏导技巧

    教孩子用“深呼吸法”(吸气4秒、屏息4秒、呼气6秒)平复情绪。

    鼓励用绘画、写日记表达内心感受,减少情绪积压。

    四、调整生活习惯

    规律作息

    保证每天9-10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或赖床。

   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,可通过听轻音乐、泡热水澡助眠。

    健康饮食

    减少咖啡因、添加剂摄入(如可乐、巧克力、色素饮料),这些可能刺激神经系统。

    增加富含镁的食物(如香蕉、坚果、深绿色蔬菜),镁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神经。

    限制屏幕时间

    每天看电视、玩手机不超过1小时,避免紧张刺激的节目(如恐怖片、竞技游戏)。

    屏幕蓝光可能干扰睡眠,建议睡前2小时关闭电子设备。

    五、寻求专业帮助的时机

    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尽快就医:

    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,且频率逐渐增加;

    抽动影响日常生活(如频繁眨眼导致眼睛红肿、耸肩影响写字);

    伴随其他异常行为(如注意力不集中、冲动易怒、强迫行为);

    孩子因抽动被同学嘲笑,出现情绪低落或拒绝上学。

    医生可能采取的措施:

    心理评估(如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);

    脑电图、血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;

    行为疗法(如习惯逆转训练)、家庭治疗或药物干预(严重情况)。

    六、家长心理调适

    接受现实,避免焦虑:抽动症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多数孩子通过干预可显著改善。家长过度紧张会传递给孩子,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  加入支持群体:与其他抽动症家庭交流经验,分享应对技巧,减少孤独感。可通过线上论坛、医院患者群等渠道获取资源。

    关注孩子优点:抽动症孩子可能更敏感、富有创造力,家长应多鼓励其兴趣爱好(如绘画、音乐),增强自信心。

    抽动症前期要注意啥,抽动症前期需以“观察记录、减少压力、健康生活”为核心,避免过度干预或忽视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通过科学管理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。

    了解更多+科室医生

    孙三侠 / 副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、语言发育迟缓、小儿癫痫、矮...

    刘翠珍 / 副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对儿科常见病、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尤其对皮肤...

    徐建华 / 主任医师

    擅长:自闭症、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滞(智力低下)、语言发育迟缓、语言障碍、多动症...